
数字人民币利用NFC技术简化支付方式,正在吸引更多老年人走进移动支付时代,帮助他们跨越“数字鸿沟”。
撰文 | 孑彧
出品 | 支付百科
近日,北京石景山区正在掀起一股数字人民币热潮。有记者在走访壹公里蔬果店试点时发现,不少北京市民已熟络数字人民币支付,其中不乏有老年人也参与其中:许多老年人购买商品后,打开数字人民币App,使用了数字人民币扫码支付。
当地试点负责人表示,几乎有一半消费数字人民币红包的都是老年人,且对于支付操作十分流畅。
目前,北京石景山区还重点推动了数字人民币在社区商超、养老服务机构等老年人聚集场所的落地应用。
这是数字人民币第二次重点推向老年社区试点。此前,在成都蜀园进行了首次养老社区的推广。
可以想象这样一个画面:许多老年人在商超中仅用手机“碰一碰”,即可完成支付转账。这种新与老的碰撞,正在数字人民币支付中得到实现。而这种实现,得益于央行在推出数字货币时为老年人所设计的方案。
为了让老年群体能够享受到数字人民币的便利,目前央行已设计了一项可视卡方案。通过NFC芯片,只要手机“碰一碰”,或使用扫描二维码的方式即可完成支付。
在此前中国数字人民币的研发进展白皮书媒体吹风会上,人民银行副行长范一飞关于缓解老年人“数字鸿沟”,实现数字人民币的普惠性上做出了两点回应:
1.降低数字人民币和银行账户耦合度。即不强迫老人在银行开户,通过数字人民币钱包即可实现结算,降低支付成本的同时也降低老年人享受金融服务的门槛。
2.将数字人民币钱包设计便于线上线下场景运用,满足用户多主体、多层次、多类别、多形态的差异化需求。即运用安全芯片等技术,连接到老年人日常穿戴设备、生活场景中实现支付功能,解决老年人等特殊群体在操作智能手机时的不便问题。
为更加有效地实现数字人民币的普惠性,中国建设银行推出了新金融数字便民计划。
该计划为国内首个以数字化便民为目的的金融计划,涵盖了支付、消费、服务三类便民措施,通过支付结算、消费信贷、电子钱包、资金监管、财富增值等八大金融能力,将服务触点融入到公众日常生活中,并进一步推进住房租赁、交通出行、商超餐厅等生态建设,全方位服务民生,让公众生活与金融服务无缝衔接。
随着用户对于支付便利性、普惠性、安全性要求的提高,这一新金融数字便民计划将公众需求与数字人民币更加紧密相连,在给予数字化人性的同时,也给更多银行利用数字化升级金融服务带来新方向。
跨越“数字鸿沟”,让老年人参与到数字化发展并不难,只要政策、经济、社会给予老年人更多支持和适应的空间,他们同样愿意尝鲜新技术,从而推动新技术发展和突破,让技术应用惠及更多社会人群。
▼进群加微信:baike2888
点击下方卡片关注支付百科

编辑:小百,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paybaike.com/?p=4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