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上传不良征信信息被起诉,法院驳回

在用户与银行的征信博弈中,少数用户因银行错误上传不良征信记录而获得法院支持,但大多数情况下,用户请求银行消除个人不良征信信息的行为是难以被认可。


撰文 | 张浩东

出品 | 支付百科

即便是农业银行、建设银行这样的国有大行,也经常陷入与用户个人征信有关的案件,为了修复已经受损的个人征信用户将银行告上法庭的做法,并不能保证个人征信的能够变得完好。
 
用户与银行之间的征信纠纷频繁发生,争议点往往集中在用户个人征信信息的上报是否合理,在个人信息保护法征信出台并且从11月1日起正式实施后,法院对银行收集、查询用户个人信息的行为的合法性给出了答案。

法院驳回用户申请

近日,杭州互联网法院公开开庭审理一起因银行上传不良征信信息引起的个人信息保护纠纷案,当场驳回了用户要求银行删除不良征信记录的请求。

王某此前因资金周转通过app向银行申请了45万元信用贷款,按照流程提供了个人信息,进行了人脸核验并签署了征信业务授权书,贷款发放后王某却逾期不还,银行将其逾期记录上传至央行征信系统。
 
原告王某认为银行在没有征得其同意的情况下,单方面查询、上传原告征信,且收集原告的人脸和声音,侵犯了用户的公民身份信息,希望银行立即删除原告征信,消除上传的不良记录、立即停止查询原告征信,此外还让银行赔偿精神和财产方面的损失。

银行做出了回应,表示其具有采集、使用原告个人信息的合法资格,贷款资格审查、签订贷款合同等的必要程序中,包括采集、使用原告个人信息,相关程序符合个人信息保护法的规定。原告因贷款逾期产生的不良征信记录,造成的后果的责任应当自行承担。
 
法院在经过对裁判要点的分析后,认为银行收集、查询原告个人信息的行为是合法的,虽然在《民法典》中规定了知情同意规则为判断个人信息处理行为是否合法的基本规则,但其并不是唯一评判标准。
 
由于原告不是在线下柜面办理的业务,是通过远程在线的方式发出的贷款申请,因此银行需要确定贷款申请是否为本人发出,以及原告对贷款内容是否知悉。

银行收集、查询原告个人信息的行为,符合合法性、正当性以及必要性的原则,查询原告征信报告是为了评估放贷风险、确定贷款金额,有着明确合理的目的,获得原告人脸等个人信息的手段同样合法。

银行上报征信合法

近年来,随着央行征信系统的日益完善,银行对用户逾期行为的上报也更加严厉,尤其在二代征信系统正式上线后,银行开始逐渐采取T+1的报送方式,使用户欠钱不还的行为产生不良征信记录。

发生信用卡、贷款等逾期后,用户面对着个人征信受损带来的严重后果,有时用户会想办法来解决,但不同于其它信息,不良征信一旦被上传到征信系统后将保留5年,对用户在银行以及互联网平台的金融服务造成影响。

银行等金融机构一旦将用户不良征信信息上传后,根据过往情况来看,几乎不可能主动为用户消除,用户消除个人不良征信记录的途径,通常的做法就是将银行等金融机构告上法庭。

即便用户是因逾期行为产生的不良征信记录,也会想通过打官司来尝试消除,尤其在个人信息保护法实施以后,许多用户把其看作是个人征信的保护伞。
 
11月1日,《个人信息保护法》今日正式落地,对征信业务也影响巨大,《个人征信保护法》中规定,采取必要措施保障个人信息处理合法合规,防范个人信息管理风险,而处理个人敏感信息应当取得个人的单独同意。

《个人信息保护法》的实施,虽然进一步提高并细化了对于个人信息收集和使用的合规要求但这并不意味着用户出现不良征信信息后银行等金融机构不会上报,报送逾期情况是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法定义务将逾期信息上传征信系统符合法律规定。

在征信体系加速建设的大背景下,用户需要量化逾期行为带来的危害与风险,《个人信息保护法》无法成为用户保护个人征信的理由,银行合理上报征信信息时,再想消除的可能性已是微乎其微。


合作/客服微信:baike2999

▼进群加微信:baike2777

点击下方卡片关注支付百科

编辑:小百,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paybaike.com/?p=5490

0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

猜你喜欢

上一篇

蚂蚁借呗巨变!“信用贷”来了

下一篇

全球掀起反支付垄断浪潮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