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意宝A”、“免还款”、“一键召唤”、“玩转全球”、“免盗刷极致版”,各项增值业务引发客户投诉量增加。
撰文 | 于秩
出品 | 支付百科
近日,有消费者反映收到银行短信提示,称信用卡续订了“如意宝A”的付费服务,而自己却并不知情。
“如意宝”是一款人身意外保险产品,产品30元/三个月,承保公司为太平财产保险有限公司。对此,有业内人士称,银行可以向保险公司提供客户资源,并从中赚取3%-5%的费用,保险公司也可借此获得利润。这在客户看来,属于侵犯了自己的隐私权。
该银行的事件中,消费者的个人信息在银行和保险公司之间进行了交易,个人信息被保险公司获取,保险公司可以直接向消费者推销保险。
对于保险公司,银行拥有海量的客户资源,从企业到个人,涵盖了广泛的高低端客户。银行和保险公司资源互换,成保险公司利润的重要来源。
根据《中国银监会关于整治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规范经营的通知》,银行业金融机构不得在发放贷款或以其他方式提供融资时强制捆绑、搭售理财、保险、基金等金融产品。
不过,目前国内主要发卡银行均为其部分信用卡提供一定的保险服务,国寿、平安、太保、安邦等保险公司都有涉及。
保险机构不仅会为合作银行的信用卡持卡客户提供个性化产品,还会根据银行提供的用户资料电话销售保险产品,进一步开发客户的剩余价值。而通过信用卡办理投保则更加方便,保险机构可以通过信用卡的透支功能将保费直接扣除。
通过信用卡投保虽然简单方便,但容易引起纠纷和退保。信用卡透支金额买保险,过程中,如果保险业务员没有讲清楚投保细节,便容易有误导客户购买保险的嫌疑。
除了银行信用卡,各家消费金融公司也开始发力信用支付产品,如平安消费金融旗下的“小橙卡”、招联消费金融的“招联云闪付”、中邮消费金融的“邮你花云闪付”。
在消费金融业务的挤压下,信用卡业务成为了银行角逐零售业务的重要阵地。但与此同时,关于信用卡业务的投诉也随之增多。
上述消费者的遭遇并非个案。除被订购保险服务外,一些消费者还被订购了银行自身的增值服务。
当下,随着消费观念的转变,我国开始从储蓄型社会向消费型社会转型,各银行在信用卡业务方面进行了持续创新。不过,行业仍存在诱导宣传、乱收费、侵犯个人隐私等问题,尤其在增值业务上,银行应充分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进群加微信:baike2777
点击下方卡片关注支付百科
编辑:小百,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paybaike.com/?p=5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