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2023年支付行业罚单数量没有大幅减少,但支付机构的整体合规性在逐年提升,如今的很多罚单,其实是因历史遗留问题产生。
近两年来,明显能感受到央行开出的罚单变得密集了起来,仅去年数十家持牌支付机构被处罚,被罚金额从几万到几千万不等。支付行业严监管的态势持续,没有被处罚过的支付机构少之又少。
无论是互联网支付、银行卡收单还是预付卡机构,无论是蚂蚁、腾讯、美团这些体量庞大的支付机构,亦或是腰部尾部的中小支付机构,在过去一年中,都或多或少的有过被处罚的案例。
可见,央行对于所有支付机构都是一视同仁,不会区别对待。就算只做真实商户的业务,也可能因为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面临着被罚的可能,处罚已成为央行对支付机构实施常态化监管的一种有效措施和手段。
常态化监管,意味着罚单可能比以前会更加频繁。一张张支付行业罚单的落地,也清晰地传达出了央行对于支付行业的监管是公平且透明的。
从处罚金额来看,据不完全统计,2023年一整年,第三方支付领域总共被罚没超过62亿元(约62.78亿元),为最近几年来的新高。其中,包含了头部互联网支付机构被处罚的情况,导致支付行业整体被处罚金额偏高。
刨除两大支付巨头收到的巨额罚单,其它支付机构合计被罚金额约2.26亿元。2023年,支付行业共出现了9张金额超千万的罚单,其中央行总行开出3张,央行上海市分行、天津市分行、广东省分行、河南省分行也均开出千万级的大罚单。
从罚单数量上来看,2023年,支付行业总共收到了54张罚单。54张支付领域罚单,涉及到超过30家持牌支付机构,有的支付机构一年内被罚多次,全国多地的分公司有不同程度的违规行为。
此外,支付行业被双罚的情况越来越普遍,支付机构一旦存在违规行为,责任将直接落实到人,支付机构总经理、副总经理以及部门负责人,经常出现在罚单之中,被罚原因就是对违法违规行为负有责任。双罚制从处罚力度上讲,实际上是有提升的。
对于罚单,支付行业应理性看待。首先对于罚单,支付机构是高度重视的,毕竟属于直接的行政处罚,不像是窗口指导或者约谈教育,在处罚的层级上更高,也足够让支付机构去对照监管各项要求,深入自查整改。
其次,处罚对支付机构肯定是会产生一定影响的,但作为监管调节市场的秩序一个重要手段,其真正的目的在于排查治理支付行业的风险隐患,营造稳定良好的市场环境。
现在,监管部门有综合性的检查,也有专门针对某一特定领域的检查,比如反洗钱类、数据安全类的检查,但是不管是哪种检查,都是为了以罚促改,所以监管有时的处罚金额并不大,罚单更多的是起到“警示”的作用。
从监管的角度来看,对支付行业的处罚,其实是积极正向的,能以监管的手段防止“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罚单是为了形成较强的监管威慑力,从而鼓励支付机构去提高合规意识。当支付行业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度过了“跑马圈地”的阶段,就需要通过处罚等制度,去约束和推动行业走上更良性的发展道路。
2023年,违法商户管理规定被罚的支付机构有近15家;违反清算管理规定被罚的近20家;违反账户管理规定被罚的也在10家左右;以上三项违规行为,几乎覆盖了支付机构被罚原因的一半以上。
从处罚形式和违规行为来看,支付机构的主要违规行为包括了违反商户管理规定、违反清算管理规定,违反账户管理规定、未按规定履行客户身份识别义务、未按规定报送大额交易报告和可疑交易报告及与身份不明的客户进行交易等。
其中,违反商户管理规定、违反清算管理规定、违反账户管理规定等仍然是支付机构违规被罚的重灾区,成为罚单中最常见的处罚原因。
前几年,随着支付行业乱象的不断增多,央行也在加大对支付行业的处罚力度。现在支付机构的罚单数量居高不下,是监管全覆盖检查的必然结果,以商户管理和清算管理两项违规行为来看:
一是,商户管理本身就是支付机构最基础最核心的业务环节,只要与商户有合作关系,就牵扯到商户入网的问题。但是商户管理无论是通过人工还是系统,都很难做到万无一失,总有一些商户是靠虚假资料来获得入网资格的,单纯技术手段以及常规的商户巡检也无法确保100%的合规。
二是,清算管理不仅是支付机构,同样也是银行等金融机构时常触碰到的红线,由于支付机构在日常的经营活动中,涉及到大量的资金往来,处于四方模式中关键一环的支付机构,与其它参与方之间的清算行为是必不可少的,交易的金额和笔数,决定了支付机构在银行清算管理规定的执行上或多或少会有疏忽。
对于任何一家第三方支付机构而言,合规经营是最基本的要求。相比几年前,现在支付机构整体的合规性已经明显地提高了,很多支付机构都在加快推进合规管理长效机制建设,比如完善了反洗钱制度机制,细化了客户身份识别、客户洗钱风险等级管理等。
如今随着非银行支付机构监管条例的正式出台,促进支付行业长期规范发展是主基调,监管部门也在一步步地去进行市场调节,引导支付行业回归业务本源。
监管部门对支付机构的处罚,不仅仅是对于违规行为的零容忍态度,更是为了引起整个支付产业高度重视,促推其它支付机构对照检查、查漏补缺,增强支付机构的合规经营意识。
现在的很多罚单,都是历史问题的遗留,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不代表着支付机构近期出现违规。外界会误认为,支付机构什么时候收到的罚单,就是什么时候被检查出的问题,这种理解不够准确。
真实情况是,某家支付公司的负责人或者高管人员已经离职了,但是还会因为之前的问题被点名和处罚,这种责任往往都是追究到之前业务部门的负责人。所以,很多支付行业罚单,可能是央行几年前在例行的检查中查出的问题。
有的罚单,监管从查出问题到罚单的正式落地是需要一个周期的,选择在某一个时间段内集中公布,这也是有时几个月没有罚单,有时一批罚单就多家支付机构“上榜”的原因。
为了规范支付行业发展,维护支付市场秩序,监管部门对第三方支付业务制定了一系列的处罚规定及标准,以便在后续的监管中提升监管效率及支付行业发展水平。
从不同支付机构收到的罚单中可以看到,即便是相同的违规行为,被罚的金额也有很大的出入。比如都是违反商户管理规定,在处罚的金额上可能相差悬殊。除了央行有不同的考量外,更多的还是与违规本身的严重程度有关。
当支付机构出现严重的违规行为时,央行就不会只是简单的警告和罚款了,还可能包括限制业务范围、停止经营、吊销许可证等处罚措施。几年前就有很多预付卡机构,因挪用备付金发生风险事件丢牌。
最后,在任何一个领域,行业监管都是必不可少的,一个没有监管的行业是走不远的。央行对支付行业的监管,是以有效措施促进有序发展的良好态势,也将是常态化、长期化的。在强监管、严监管的环境下,支付机构更需要走向高质量发展。
编辑:小百,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paybaike.com/?p=8163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