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些宣称给钱就能修复征信不良的个人和机构,都是诈骗!
个人信用报告出现了不良记录对生活的影响不言而喻。特别是今年5月以来,央行二代新版征信对产生不良信用记录的后果以及分类都做了细化和加强,被称为“史上最严征信”。逾期记录从保持2年变为保持5年,超长时间的影响让一些有贷款需求的信用不良者无计可施,也让一些犯罪分子看到了“商机”。
近期,湖南都市频道接到了观众的求助,长沙的李先生声称自己被骗了。
原来李先生在进行买房贷手续时,发现自己的妻子征信上有信用卡还款逾期记录,无法办理贷款。
李先生找到一家名叫东银信用有限公司,这家公司声称3个月内可以搞定此事。为此李先生前后共交给这家公司近3万元,但3个月后李先生的不良记录却并未修复,此时李先生才发现上当。
无独有偶邓先生也因为个人信用问题,按揭买房受阻。他通过房产销售商的介绍与一名张姓男子相识,张姓男子谎称其妻子胡某能够为其修复征信上的个人信用问题,为此邓先生前后共支付1.5万元,但最终邓先生发现这是一场骗局。
除了以信用修复为名义的骗术,还存在一种“威逼利诱”式的要钱,苏州公安曾破获了一起以“影响征信”为由的网络诈骗。受害人接收到诈骗者的短信,其称自己是国家征信中心的人员,并恐吓受害人已经上了“征信黑名单”,如果想消除不良记录就需要听他指示。
诈骗者要求受害者先下载一个APP绑定银行卡,最后通过该APP把钱转到指定账户就能消除记录。但等到受害人转钱过后,该人员已经杳无音讯。
从各种诈骗案例可以看出,这些犯罪分子正是利用了征信出问题后普通人的恐慌心理,实施诈骗。
根据21世纪经济报道6月一篇名为《一条1500-3000元!揭秘“征信修复”骗局》,除了直接诈骗信用不良者,由信用不良展开的骗术还存在“骗中骗”,即有人想要通过谎称能信用修复骗钱,但就是没有“技术”。另一拨人则盯上这些人,通过以培训信用修复为饵诈骗学员钱财,可谓是一环套一环。
征信相当于个人的“经济身份证”,征信出了问题后开展经济活动会举步维艰,这才导致许多征信不良者心怀侥幸,想通过歪门邪道消除不良记录,这也让犯罪分子有可乘之机。殊不知如果是自己本身原因出现逾期或者是呆账,那是没有任何回旋余地的,只能等5年后的信用更新。
事实上,征信修复也并不是不可操作的,《征信业管理条例》第二十五条规定:“信息主体认为征信机构采集、保存、提供的信息存在错误、遗漏的,有权向征信机构或者信息提供者提出异议,要求更正。”也就是说,如果征信系统上出现错误,还是可以通过申请进行修改的。
当出现以下情况时就可以通过向央行申请消除不良记录。在贷款操作层面上出现的失误,如放贷机构工作人员录入操作有误、 放贷机构数据处理有误、征信中心整合数据有误等情况可以通过放贷机构帮忙申请修改;如果是因为个人信息被冒用,不良信用不是本人操作所为,也只需要向央行提交证据即可。
根据央行发布的相关信息,对信用不良有疑问者可以通过放贷公司、相关银行以及直接向央行提交申请,但需要提交相关证据。对于普通人来说,对于举证的范围和程度不好把握,容易导致举证失败,所以在举证前应该咨询相关专业律师,千万不要相信所谓信用修复咨询师。
就算用户信用卡消费出现逾期,征信也并不一定会出现信用不良记录,要知道征信记录是由信用卡所在银行上传央行征信系统,所以在时间上有一定的滞后性,因此当发现自己信用卡逾期,第一时间还清欠款并联系该银行商量是否可以不上报。
值得一提的是,对大部分人来说,征信上出现不良记录也只会影响向银行等放贷机构申请贷款,信用不良属于个人隐私,银行也不能滥用。今年7月,友利银行(中国)有限公司因为三项违规案由被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开出罚单,其中一项违法事实是“由于提供个人不良信息未事先告知等违法行为”,共被罚款198.5万元。
今年以来,因为各银行、放贷公司的操作失误引起的征信问题屡见不鲜,为此更是数次被央行开出百万罚单,这暴露出在征信监管方面的短板。为此今年8月1日,市场监管总局为完善信用管理体系,公布了《市场监督管理严重违法失信名单管理办法》《市场监督管理行政处罚信息公示规定》《市场监督管理信用修复管理办法》等三个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并表示这三份文件今年9月1日起正式实施。
其中《市场监督管理信用修复管理办法》明确规定对于保护当事人信用修复权益应做到:一是规定受理程序。不予受理的,应当说明理由。二是明确工作期限。市场监管部门应当在规定的期限内完成信用修复程序,不得无故拖延。三是当事人不服市场监管部门信用修复决定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监督市场监管部门依法依规实施信用修复。

▼进群加微信:baike2888
点击下方卡片关注支付百科

编辑:小百,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paybaike.com/?p=5008